立足“三农”新天地 谱写时代新华章
近年来,围绕精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等重点工作任务,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总体要求,不断优化制度保障、规范工作流程、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积极构建农业科技服务新格局,使科技特派员真正成了“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创新创业的 “领头雁”、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强化政策保障——“打好伞”。各级党委、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普遍成立了科技特派员领导机构,专题安排、明确思路、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了各负其责、层级落实的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市推行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明确规定科技特派员在聘用期间要“保留编制、保留职务、保留职称”和“优先评聘、优先评奖、优先支持”的“三保障三优先”机制,给予了他们“经费补助”、“基地补助”、“合理取酬”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特派员的立足农村、面向农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各级各单位严格执行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做到兑现绩效奖惩、兑现收入分配,兑现提拔使用、兑现工资待遇,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用足用活。至目前,全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8251人次,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0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449项,引进新品种232个,创办企业41个,培训农民38.1万人次,组建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合作社)78个,市、县先后提拔使用优秀科技特派员128名,市委、市政府两次对39名优秀科技特派员进行了表彰奖励,有效推动了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严格选派程序——“把好关”。本着“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针对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坚持“派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原则,从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企事业单位在职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离退休技术人员、农村技术能手中精准选派,建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有成效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首先对涉农科技人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以“技术技能高不高、创新能力强不强、实践经验多不多”为标准,建立科技人才库,按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的技术项目与科技特派员的结合点,以职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离退休技术人员、农村技术能手为主体,要求科技特派员技术专、业务精、有特长、善创新、勤创业,并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目标,做到精准组织选派。最后在选派程序上,按照先对接、后试用、再选派的办法,确保真正“能干事、善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人才优先入选。华池县农技中心主任谯显明同志自2003年被聘为科技特派员以来,带领科技特派员团队,先后主持参与各类农业技术创新试验200多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200多个,完成项目推广50多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4项,其中大豆新品种引进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筛选适生优质大豆新品种7个,有效解决了大豆品种退化混杂问题,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被省科技厅、农牧厅授予省级“星火科技二传手”称号、“全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省植保先进个人”,2019年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
加大项目支持——“鼓好劲”。始终坚持财政、金融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融资体制,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资金保证。首先是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政府支持,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科技部门安排各类资金2600多万元,专门用于精准扶贫、科技推广、新品种试验项目和工作经费补助。其次是增加信贷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金融部门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支持,市科技局与金融部门开展了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贷款工作,确定了科技特派员贷款的类别程序,先后为367名科技特派员提供贷款2340万元,支持实施科技项目132项。同时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法人科技特派员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运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和科技特派员基层创新创业行动。宁县果业局主任科员、工程师王宏贤同志作为第一批派出的科技特派员,20年来,先后服务于全县18个乡镇果农和果业企业,他通过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总结和推广了多项适宜于陇东旱塬地区果品生产管理先进实用技术,50多次参与实施国家和省市科技示范推广项目,其中6项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其中宁县九龙金枣标准化示范区技术推广项目获得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红富士幼树丰产栽培技术推广获得省级科技推广项目二等奖,苹果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试验示范获得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当地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建立长效机制——“铺好路”。始终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农民、企业技术需求,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探索建立了领办科技实体型、技术入股型、资金项目入股型、技术承包型、技术指导型五种服务模式,实现企业或农民和科技特派员利益“双赢”。帮助科技特派员和服务对象建立合作关系,促其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共享双赢。在服务模式上,整合要素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创业效果,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助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助推精准扶贫行动,立足产业实际,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坚持“为每个贫困村选派1名科技特派员,为每个贫困户培养1名科技明白人”这一目标,采取“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累计向贫困村选派“三区”科技人才312人(次)、选派科技特派员3104人(次),实现了全市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充分运用院地、院企科技合作、“三区”科技人才专项、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外聘高学历、高职称、高专业技术水平科技特派员100多人次,与市内科技特派员共同建成技术服务工作站、技术协会等,着力打通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把最新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移植到产业,解决了靠当地技术力量解决不了的难题。陇东学院科技处副处长张占军同志2004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以来,其人生轨迹就和蔬菜产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经常利用双休日及课余时间到西峰区旱地农业示范园、西峰区蔬菜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探索“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领办科技实体型、开展蔬菜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模式,完成了各类科研项目33项,建设了辣椒无公害设施生产基地和白皮黄瓜生产基地,其中白皮黄瓜设施高效安全栽培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推广获得了第八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白黄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