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近年来,庆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获批、认定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持续加大市级财政科技投入预算,设立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以项目推动科技研发及平台建设;采取“揭榜挂帅”制立项模式, 围绕“重大项目、重点平台、重要机制”,实施一批重点攻关项目。
一、工作进展
(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是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丰富。我市现有国家级星创天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各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才引智基地各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个;省级众创空间、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各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坊2个;市级众创空间6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市级星创天地15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7家。二是基础研究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了《庆阳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方案》《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庆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扩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科研领域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项目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评审、绩效评价等管理机制,在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提高财政经费使用绩效。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庆阳市市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推进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构建了统筹协调、职责清晰、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推进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用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绩效化方向发展。
(三)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出台了《庆阳市科技揭榜挂帅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聚焦企业、产业发展“卡脖子”的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及工艺等,通过项目实施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全市乃至全省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升。2021年度我局围绕新能源、数据信息、现代农业、油煤气、精细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面向全市各行业企业广泛征集产业技术难题和需求100余项,梳理了“卡脖子”技术清单,建立了项目储备库,储备各类科技项目76项,为争取国家、省上项目下好了“先手棋”。根据技术需求情况,先后5次与中科院近物所、兰大、甘农大等高校院所联系对接科技合作活动,目前已有20余项技术需求达成合作协议。
二、困难问题
(一)基础研究人才缺乏。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多重因素作用影响,我市科研人员流失严重,且科研人员投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二)平台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我市国家、省级的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少,辐射带动有限,整体功能偏软偏弱,要素聚集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整体效益不明显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创新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社保、人事等多项制度衔接不通畅,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生态环境有待完善,政策长效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落实。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不顺畅。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不足,普遍存在R&D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弱的现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双赢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结合不够紧密。
三、意见建议
(一)探索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深化(院、企)合作,鼓励采取特聘岗位、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扩大高校院所在科研领域的人事管理、薪酬分配、项目经费等方面自主权。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强化对承担重大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引进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庆创新创业。
(二)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庆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优化整合市级科技创新基地,集聚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一批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建设。
(三)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鼓励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前瞻部署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鼓励依托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建设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等联合开发、多元投资、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研发合作机制,鼓励共同参与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