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黄河水,东流长不息。甘肃省计算中心坐落在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从最初的王安机到如今四套高性能计算集群,不断更迭换代的机器,见证着我省计算机应用与研究的发展史,彰显出一代代甘肃计算人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的不懈努力。
甘肃省计算中心是80年代初期全国首批建立的8家省级计算中心之一,是当时唯一配置了WangVS80和VS100两套进口超小型计算机系统的超算中心。中心在保证国防、科研方面应用的基础上,同时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服务。特别是1983年,首先研制完成了藏文文字处理系统,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在当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省计算机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甘肃计算人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前沿孜孜求索。2006年,成立了甘肃省超级计算中心,为甘肃及相邻省份提供超算服务,有力支撑科技创新需求,积极促进超算的产业集群形成。特别是2016年以来,甘肃超算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三个面向”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抓高性能计算技术这个重点,在超算技术服务的质量上下大功夫,为科研创新提供优质服务,节约科技研究和创新成本。近三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0项,计算队列总数>9000个,计算量≥7000小时。服务863项目3项,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产出SCI论文几十篇。
2020年春节前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甘肃超算人凭着超级的职业敏感,凭着超算和医药领域合作的经验,凭着“心向陇原,计算分分秒秒;情系神州,坚守日日夜夜”的赤子情怀,中心领导、技术骨干纷纷返岗,启动按照例行维护制度已停机的超算集群,第一时间与兰州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交流了抗疫计划,迅速部署超算环境。随后,又承接了兰州大学“基于2019-nCoV3CL水解酶结构的人工智能药物研发与分子动力学模拟”项目和兰州理工大学“春运背景下基于大数据的2019-nCoV疫情预警与防控策略研究”项目,在甘肃超算硬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仅用了6个小时,与上海、苏州、江西、昆山超算建立了五地互联互通的合作研究机制,强力支撑科研人员开展药物虚拟筛选等研究工作,为新冠肺炎应急防治技术研究科研攻关迅速取得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十多年来,甘肃超算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陇原大地,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享、服务、创新”的理念,让科学家精神代代传承,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贯穿始终,紧跟计算前沿技术发展,持续推动高性能计算在我省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