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省科技厅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组织召开省科技重大专项“冷水鱼生产关键设备引进及技术转移输出”项目验收会。厅二级巡视员梁云升出席会议并讲话,厅国合处负责同志主持会议。
会上,省水产研究所所长张艳萍简要介绍了与以色列、巴基斯坦、尼泊尔合作情况。巴基斯坦农业研究理事会山地农业研究中心主任Sher Ahmed,尼泊尔农业研究理事会前规划和协调部主任、首席科学家 Ram Chandra Adhikari以视频方式介绍了冷水渔业领域的合作进展,希望在种质资源创新、技术服务与人员培训、水产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
梁云升指出,冷水性鲑鳟鱼产业具有较长历史沿革和深厚发展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动,到2003年科技部的重点关注,再到近年来省科技厅的跟进支持,建成国家级甘肃临夏虹鳟良种场、甘肃省冷水性鱼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在繁育体系构建、多倍体诱导制种、优良遗传性状发掘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积累了丰富成果,已成为我省先进适用技术产品“走出去”落地转化的重要产业。他强调,推进“强科技”行动需要稳定高效的科研力量支撑,要用好与以色列、巴基斯坦、尼泊尔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主动联系与相近领域、相同国别开展合作的省内科研单位,强化力量整合,深化创新合作,提升我省冷水鱼等优势产业借船出海的能力和水平。
会议邀请7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对省科技重大专项“冷水鱼生产关键设备引进及技术转移输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行验收。项目负责人围绕项目情况简介、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研究内容及成果、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作了汇报,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质询答疑、集体讨论后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该项目是我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于2017年首批立项支持的省科技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引进以色列工厂化水处理先进技术并建成了循环水处理系统,引进国际先进育种仪器设备并突破三倍体诱导制种关键技术,提升了国家级甘肃临夏虹鳟良种场育种能力;调查了巴基斯坦、尼泊尔渔业资源和产业现状,从高效养殖、饲料营养、养殖设施建设、疫病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服务,向尼泊尔提供鲑鳟鱼发眼卵11万粒;建成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4个,共向中巴鳟鱼联合实验室、中尼鳟鱼联合实验室提供相关仪器设备74台(套),并联合开展饲料营养、品种选育等工作;制定《鲑鳟鱼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操作技术规范》和《智能水质监测系统操作规程》。
厅规划处负责同志,项目承担单位及合作方负责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