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
抖音号
欢迎来到 庆阳市科技开发中心 !
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服务>科技战略研究>详细内容

科技服务参考·第一期 庆阳冬油菜冬小麦茬复种马铃薯试验的思考与建议

来源: 作者: 焦孝平、史正隆 发布时间:2023-12-15 11:55:10 浏览次数: 【字体:
导读:庆阳是早期农耕文明发源地,发展马铃薯产业资源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农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和经验,马铃薯也是庆阳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常备菜。目前,全市每年约有200多万亩的冬油菜、冬小麦夏闲田可进一步开发利用,如能用于茬后复种马铃薯,既不影响当年冬油菜、冬小麦或次年大秋作物播种,又增加了一茬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土地浪费。庆阳市科技开发中心结合三区人才专项计划,连续两年开展了夏闲田复种马铃薯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陇薯 LK99 和陇薯号表现优良、增产增效明显。以复种陇薯LK99马铃薯为例,冬油菜茬亩均产量为2032.53kg,冬小麦茬亩均产量为1644.09kg。按同期市场批发价1.2 /kg 计算,冬油菜、冬小麦茬复种马铃薯亩均分别增收2439 元、1973 元。粗略估算,如果将全市253 万亩冬小麦和冬油菜茬地的20%用于推广复种马铃薯,总增收在10 亿元以上,可拉动全市当年GDP 增加 1%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同时,还可开展果薯套种、薯药复种、撂荒地补种,增收和生态效益会更明显。


庆阳冬油菜冬小麦茬复种马铃薯试验
的思考与建议
为了合理有效利用冬油菜、冬小麦收获后一段充足的光热和水土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改1年1熟为1年2熟,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庆阳市科技开发中心结合“三区”人才专项计划,开展了冬油菜、冬小麦茬夏闲田复种马铃薯栽培试验。从试验情况看,在我市大部分区域,利用夏闲田复种马铃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值得示范推广。
一、试验研究情况
本实验旨在探明夏闲田复种马铃薯的生产技术、生长性状和产量状况,为科学指导生产、合理利用土地和带动农民增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两年度实施:一是2020年6月24日,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引进陇薯LK99、陇薯7号、陇薯10号原种,在镇原县上肖镇青寨村冬油菜茬进行复种试验,平均亩产量分别为 2032.53kg、1939.62kg、921.67kg。二是2021年6月24日,以上年夏播增产明显的陇薯LK99、陇薯7号和新引进的青薯9号、红美共4个马铃薯原种,在西峰区上肖镇脱坳村麦茬复种试验,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644.09kg、1637.45kg、1579.66kg、1311.21kg。


验结果表明:陇薯LK99和陇薯7号两个品种性状表现优良、增产增效明显,适合夏闲田推广复种。其中:陇薯LK99为中早熟品种,生育期90天左右,中抗晚疫病,较抗卷叶与花叶病毒病,播种后15天出苗,叶片深绿,花白色,薯块椭圆形,白皮白肉,芽眼少而浅,薯形美观整齐,产量高,大中薯重率84.00%,平均每株结薯5-8个,最大单株结薯9个,最大单果重0.79kg,薯块淀粉含量16.28%、还原糖含量0.22%,食味优,适宜加工、菜用等多种用途;陇薯7号为中晚熟品种,生育期 110d左右,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幼苗生长势强,植株繁茂,茎浅紫色,叶墨绿色,花冠白色,高抗晚疫病,高抗病毒病,产量仅次于LK99,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9个,大中薯率90%,最大单株结薯11个,最大单果重0.70kg,薯形美观整齐,黄皮黄肉,芽眼少而平,薯块长椭圆形,淀粉含量 17.70~19.00%,还原糖含量0.13%,是炸条和全粉加工专用型品种。

二、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以陇薯LK99为例,利用冬油菜、冬小麦茬复种马铃薯亩均产量分别达到2032.53kg、1644.09kg,以2021年西峰市场最低批发价 1.2 元/kg 计算,亩均分别增收2439元、1973元。如果将全市190万亩冬小麦和63万亩冬油菜茬地的20%用于推广复种马铃薯,总增收10.5亿元,加之带动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增值因素,至少将拉动全市GDP增加1.4%,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同时,生产的马铃薯还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夏闲田复种马铃薯,在不影响当年冬油菜、冬小麦或次年大秋作物种植的情况下,既解决了农作物合理倒茬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绿地面积,使传统耕作模式下夏闲田水土流失的问题得以缓解,还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有利于土壤保墒,社会和生态效益也很明显。

三、利好因素分析


(一)物候土壤条件适宜。庆阳属黄土高原旱原区,海拔885-2082米,年降水量480-663㎜,平均气温8.8—10.2℃,无霜期170天左右,日照时数2350-2580小时,有效积温2988-3140℃,土壤以黄绵土为主,且富含氮、磷、钾元素,光热水土资源适宜种植马铃薯。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也正是马铃薯生长需水量最大的时期,自然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规律基本吻合,加之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十分有利;气候冷凉,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干物质积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和光能利用潜力大,完全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加之,冬油菜、冬小麦茬复种马铃薯,正值初夏,有充足的光热水土资源和时间可供利用,而且其薯块膨大期与当地的多雨季节相吻合,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中、早熟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增产增效潜力大。除每年有250万亩夏闲田可用于推广复种马铃薯外,我市另有约50万亩的幼龄苹果园,建园前4年基本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多数果园采用果树行间种草模式,用以减少地表水分蒸发,草长高后回田增加果园有机质。如果引导农民改种草为种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果薯套种,同样可以使果园保墒,增加有机质,而且产出的马铃薯也是一项不菲的收入,至少能抵顶当年果园的投入成本。另外,我市多数农民小规模零星种植马铃薯主要以自食为主,大面积、连片种植少,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开发和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巨大。据测算,马铃薯加工成特种淀粉(各种变性淀粉)可增值十几倍或几十倍,生产吸水树脂可增值8 倍,生产环状糊精可增值20倍,生产生物胶可增值60倍以上。因此,在积极开展果薯套种、薯药复种和撂荒地补种马铃薯的同时,着力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市场前景广阔。马铃薯营养丰富,用途广泛,加工产品多,增值幅度大,且具有多种保健功能,被誉为“21世纪健康食品”。在欧美国家特别是北美,土豆早就成为第二主食,人均年消耗量为300kg ,有“地下苹果”、“长寿食品”、“第二面包”和“植物之王”之美誉。除作为人、畜粮食直接消耗量不断增长外,还可进一步加工成医药、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使用的酒精、葡萄糖、饴糖、变性淀粉等,其衍生品多达2000种以上。有关资料显示,仅国内对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食品需求每年增速超过30%。随着全球性粮食安全呼声的加剧和多领域对马铃薯衍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主粮化战略的深入推进,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安全保障作物,其整个产业在国内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四)区域优势明显。庆阳位于陕甘宁革命老区城市群的几何中心,是甘肃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是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工业“三废”和其他有害污染源少,生态环境良好,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危害轻,是生产绿色、有机马铃薯的理想之地。加之,素有“世界马铃薯之乡”美誉的我省定西市作为全国马铃薯育种基地,以及内蒙、宁夏、陕西等主产区,种植面积基本趋于饱和,且短期重茬或连片种植导致土传病害难以遏制,相关专家呼吁在陇东地区开辟无病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和商品薯生产基地,这将为我市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良好机遇。


四、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的最直接、最根本、最现实的主要因素有3个:


(一)种薯质量良莠不齐。一是大多数种植户采用自留种子,连年种植,品种退化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二是部分群众通过自由市场购买种子,来路不明,带病带毒严重;三是没有培育和储藏种薯条件,夏播复种所需脱毒种薯完全依赖于外购,成本高,运输难度大,生产效益低。

(二)产业化意识不够强。长期以来马铃薯被视为小杂粮,多数农民小规模零星种植主要以自食为主,大面积、连片种植少,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民商品意识不强,“小、散、弱、低”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三)贮藏加工发展滞后。全市至今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薯片、薯条和膨化食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尚属空白,只有一些分散在农村的家庭作坊,且产品均为粉条、粗淀粉等初级产品,档次低、质量差、工艺落后、附加值低,龙头加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弱。大部分农户将种薯与商品薯进行混合贮藏,且贮藏手段落后,恒温冷藏库应用少,造成种薯带菌现象比较普遍。种植大户因贮藏能力有限,导致薯块失水、发芽、变绿和冻害等贮藏损失超过20%以上。


五、思考与建议


在当前既要依靠发展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民生改善,又要保障粮食安全、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保护-开发利用一再保护一再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路子,不可“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更不可以破坏现有林果和中药材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安逸,必须创新思路,利用科技的手段,引导农民走自主创新之路,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发挥其最大效能。
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推动力度。建议在实施“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战略的大背景下,强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行政推动,重视做好夏闲田马铃薯复种示范推广工作,制定产业推动政策,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鼓励支持我市粮食主产区开展多种形式的马铃薯复种、套种、补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质量。创造宽松营商环境,在种薯研究开发基地和种植、加工、储藏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交易市场等规划、建设、运营上,给予诸如项目用地、资金信贷、配套服务、税收优惠等支持。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批生产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休闲食品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引进废渣、废液循环利用技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马铃薯加工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二是建立健全种薯繁育体系。建议市委、市政府与省上衔接,抢抓建设新一轮“全国马铃薯育种基地”的机遇,在政府的引导资助下,依托陇东学院等高校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支持镇原“居立”、宁县“垣泰”等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地方新型经营主体组建马铃薯组培扩繁中心,着力建设标准化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加强高效低成本种薯繁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指导种薯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和“产供销”一条龙脱毒种薯生产供应体系,保障种薯生产质量安全,实现种薯供应本土化,为大田生产提供足量合格种薯。对使用脱毒薯原种的农民实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自觉应用良种、良法,促进优良种薯推广普及。


三是加强科研创新示范工作。整合市内马铃薯科研力量,发挥专家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研究总结指导农民科学化、规范化间作套种管理新模式、新技术,提升马铃薯单产和品质。综合研究马铃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问题,重点引进产业链缺失项目、短板项目、升级项目,开发新产品,解决深加工中的弱项短板问题,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化发展、高质量发展。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增加科研经费,落实优惠政策,逐步培养和扩大从事马铃薯研究与开发的专家队伍,不断加强科研力量,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强强联合实施品牌战略。依托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制定马铃薯产业振兴规划,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科研院所”的运作模式,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联合、改组、兼并、贴牌等形式, 依托主体优势,走深度开发之路,擦亮马铃薯的“庆阳名片”,打出马铃薯的“庆阳品牌”。支持企业与农户建立有效的、长期共存的利益共同体,与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科技示范和培训基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鼓励农民、企业、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集信息、科研、加工、运销、培训、供应、服务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发展联盟。实行“全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管理,注重马铃薯品牌注册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种薯实行统一繁育、统一管理、统一分发,对商品薯和加工产品统一进行分检分级、精品包装、统一品牌,实行品牌化销售,做大做强一批“拳头”产品,做专做精一批优势产品,升级换代一批传统产品,努力打造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使“土豆”变“金蛋”,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和乡村全面振兴。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