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参考·第三期 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庆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庆阳市把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科技赋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新型庆阳”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寒旱农业区位特点,传承农耕文明文化精髓,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坚持“四个面向”工作要求,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在全市构建起以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以庆城、宁县、西峰、镇原、环县、华池和正宁 7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打造了陇东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新动能。
(一)园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我市发展农业科技园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近3年来的持续推进和跨越式发展,已有1家国家级和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另有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目前,庆阳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速度和总量扩增跃居全省各市州之首。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批准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有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模式典型、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职业农民为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先进技术组装集成,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型模式和示范样板,引领产业由“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式发展向“质量优先、绿色循环”的集约式发展转变,有力地促进了苹果、草畜、中药材等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加速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进入农业领域,促进科技金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速成长,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3年建设期内,带动全市苹果总产量从2018年园区创建之初的31.53万吨,增长到2021年园区通过验收时的60.14万吨,增幅达到90.7%。同时,也带动了草畜、运输、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改善。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为重点,围绕“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十大生态产业”,通过准确研判政策导向、组织培训项目申报常识、深入基层动员挖掘等有效措施,征求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科研院所技术需求120余项,先后取得省、市财政补助资金350万元,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资金1400万元;推荐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45项,获批立项33 项,争取资金2041万元;自列科技项目6 批58项,投入项目资金175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3.2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水平日益凸显。
(五)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兴建农业农村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为载体,完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环境,吸引培育科技特派员、返乡农民工等创新主体依托农业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创新创业,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树立示范典型,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和各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推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引导农民与科技、农民与企业有效对接,为培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高素质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年均下达人才培养、企业培育、农民培训专项资金40万元,培训农民25万多人次,选派科技特派员730 多名、“三区”科技人才250 名,组建科技人才服务团队40 多个,编发宣传资料 2 万多份、图书 2000 多本,发布各种技术信息 800 多条,接受群众咨询 6 万多人次。宁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选派科技特派员53 名,建立果农实训基地5处,“三区”人才实训基地1 处,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13 人,培训实用技术人才4614 人(次)。通过培训和带动,有4132 人成为苹果或草畜产业工人,5500 个农户成为苹果、草畜生产经营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庆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苹果试验站,每年开展果业科技培训60期1万多人次,促进形成县有专家、乡有技术员、村有服务队、户有明白人的技术人才服务体系。
二、短板与弱项
(一)科技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园区内大多数企业受困于资金、地域、人才等综合性因素影响,研发投入难以保障,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园区90%以上资金为企业自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加之农业企业普遍自身实力不强,现有的投资规模、投资进度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建设需求。园区内缺乏高科技项目支撑,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示范带动效应不突出、不明显。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3 年来,市级财政支持50万元,占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总额 1700 万元的 2.9%,市级财政投资和省级以上财政投资总量分别只占园区预算总投资41160万元的0.12%、4.1%,财政投入特别是市本级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四)技术创新型人才匮乏
推进园区创新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尤其缺乏创新型技术人才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在企业和农业生产一线的高学历、高职称技术人员比重较小,人才分布不够合理,人才引进与培养困难,管理型、经营型等复合类人才比较缺乏。园区内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投入重视不够,难以聚集高水平的农业集成创新人才,直接影响了园区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五)园区企业融资难度大
受制于信息闭塞,企业对相关优惠政策掌握不足、资金积累较少,加之可用于贷款抵押资产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面临较大的约束,融资渠道窄、融资难度大,导致流动资金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企业投资周期长、效益低,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难度大,特别是受疫情和自然灾害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滞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三、对策与建议
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赋能“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部署的应有之义。必须抢抓政策机遇,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发挥优势、补短强弱,走出庆阳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新天地”。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建议将农业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纳入各级政府招商引资总盘子,与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乡建设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统筹考虑、统一规划,促进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招商的良好局面。二是制定统一的组织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引导奖励机制,加强政府对园区建设的沟通协调指导,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团组织、新闻媒体等,围绕现代生物育种、农业大数据、智能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制造、农产品增值加工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对外宣传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产业优势、建设成果、招商意向、优惠政策等,吸引更多的外商入驻园区投资兴业,不断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技术水平。三是以丰产、高效、生态、安全为核心,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绿色循环”的种养结合发展理念,加强农产品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协同、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强化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研团队、高科技企业、高质量基金、高转化性成果,促进关键技术集成、创新要素集聚、关联企业集中、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提升财政撬动能力,加大园区科技投入
一是建议市、县(区)财政设立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专项,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围绕园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通过后补助、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财政投入方式,精心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激发园区创新主体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地方创新涉农涉科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将各级财政安排的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用途相近的涉农涉科资金统筹规划,统一资金拨付、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考核验收,形成财政扶持园区建设的合力,提升科技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四是落实各类专项奖补资金,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等集成科技资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成果积累和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项目推动重点领域和产业快速发展。
(五)加快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充分依托“东数西算”等信息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强化丝绸之路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科技合作,为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参与“双循环”战略开拓渠道、搭建平台。二是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改造提升园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水平,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互联网+农业科技园区”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情短信服务平台、网络平台及办公自动化等公益设施,为农业生产者、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产品展示、农业生产技术在线咨询及远程技术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者与专家、企业的及时互动交流,不断提升园区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研发引进作物播种和产量、畜禽数量、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等实时移动智能监测采集技术,构建适用于农业领域的非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农业数据仓库、农业知识计算引擎、农业可视交互服务引擎等核心技术。建立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数据库,构建智慧乡村大数据云平台,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引进研发智能育种技术和自动化播种、考种技术、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新生物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和数字化交互技术、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调技术、农业专用机器人等,为农业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和创建国家农高区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