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紫苏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导读:紫苏是国家卫生部首批颁布的药食两用植物,其根茎叶和种子均可入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种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庆阳市紫苏产销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年产紫苏籽约3万吨,原料出口占比近50%,产业链规模10亿元以上,区位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作者在对国内外紫苏生产加工销售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庆阳紫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思路和建议,以期为促进全市紫苏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紫苏产业发展现状
紫苏属唇形科,草本植物,具特异芳香,为中日印韩朝等亚洲国家传统药食兼用作物,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对紫苏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开发出了食用油、药品、化妆品、淹渍品、饼干等几十种紫苏产品。紫苏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主要分布于甘、陕、晋、鲁、川、黔、黑、吉、辽等省区,其中西北地区以油用为主,东南地区以药用为主,东北地区为油用药用兼顾。近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关注的多用途植物,在我国药材、食品加工领域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开发利用价值,是国家卫生部2002年首批颁布的60种药食两用的中药之一。近两年来,国内外对紫苏关注度空前高涨,紫苏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成为热点课题。全球层面,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紫苏油产品开发,美国已将紫苏纳入抗癌食品研制计划;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紫苏叶被广泛应用于寿司、香草沙拉,还被作为调味品、装饰菜和食品、药品、化妆品的原料,已经开发出紫苏叶汁、紫苏胡萝卜胶囊、紫苏茶和紫苏精油等多种系列产品,日韩已经在紫苏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国内,如山东在冬季温室内栽培紫苏,以叶片出口日本,创造了很高的效益。黑龙江、吉林、山西等省区,近几年在国家级平台、绿色生产基地、精深加工、政企投融资、品牌创建等方面也打出了“先手棋”,特别是在紫苏籽、紫苏叶精深加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占据技术和区位优势。黑龙江佳木斯市桦南县紧紧围绕“桦南紫苏”独特资源禀赋,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联、服务共促,积极创建紫苏产业园、紫苏科技园、紫苏康养园、紫苏种植示范园“四园联动”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紫苏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推进党建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紫苏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家庭农场4个,开发出紫苏鸡蛋、紫苏月饼、紫苏蜂蜜、紫苏化妆品、紫苏籽油等涵盖美容、保健、食品、调味品十大系列120余款新产品,打造了集产品研发、精深加工、销售、进出口于一体的紫苏全产业链条,建成全国最大的紫苏产品交易集散地,紫苏原料加工能力达5000吨,加工转化率达到50%,带动全县1000余户种植户户均年实现增收4万元,被中国蔬菜协会评为“中国紫苏之乡”。黑龙江鸡东县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黑龙江珍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成占地4.65万亩的有机农场,规模化种植有机紫苏,配套建成年产紫苏精炼油 1500吨、紫苏蛋白粉500吨、紫苏低聚肽250吨3条紫苏精深加工生产线,2023年订单出口紫苏油1000吨,小紫苏做出了产业大文章。
二、庆阳发展紫苏产业的优势
(一)用途广泛,市场潜力巨大。几个世纪以来,紫苏叶在中国被当做传统的中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抑郁症、肿瘤、细菌真菌感染、过敏和一些肠道疾病。紫苏全身皆可入药,梗有平气安胎之功,叶有发汗、镇咳、健胃、利尿以及镇痛、镇静、解毒作用,籽有镇咳、祛痰、平喘功效。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紫苏的更多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广泛认可。最新研究表明,紫苏叶含蛋白质23.4%、总膳食纤维29.4%、β-胡萝卜素1.40 mg/100g、迷迭香酸0.68 mg/g、总黄酮 5.34 mg/g、总多酚19.19 mg/g,它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特异芳香,其中含有的酚、醛、酮、多糖等活性物质,在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紫苏茎含蛋白13.55%、脂肪1.36%、粗纤维56.3%、总糖4.78%、必需氨基酸38.33 mg/g,是饲料的优质原料。紫苏子含油量高达45%~55%,不饱和脂肪酸超过90%,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2.4%,是自然界中迄今为止发现的种子油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植物,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防治动脉硬化和降低过氧化脂质浓度的最理想助剂,在食用油和保健品开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紫苏具有许多营养成分和医疗保健作用,综合利用紫苏及其副产物日益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紫苏及其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东亚、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其市场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快速递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禀赋独特,发展优势明显。一是气候环境优越。庆阳市年降水量480~660mm,平均气温7~10℃,日照时数2250~2600h,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形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层深厚,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海拔885~2082m;境内工业“三废”污染少,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山泉溪水和深层地下水,水质优于或达到国家标准;农田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和黄绵土,通透性和保水保肥性好,是农业农村部批准正在创建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和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这些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优质紫苏生产提供了绝佳的环境。二是发展基础厚重。庆阳紫苏种植历史悠久,广大农户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特别是经过多年摸索总结,麦后移栽技术已十分成熟。该项技术能够充分利用7、8、9月降水较多、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不仅使大量夏闲田得到了充分利用,大幅度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而且通过麦茬复种紫苏实现了麦油轮作倒茬和一年两熟,调整了粮经结构比例,缓解了粮油争地矛盾。从全国各紫苏主产区种植面积及产业发展情况看,庆阳市已成为全国油用紫苏主产区和紫苏籽、油产销出口重要基地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年产紫苏籽约3万吨,原料出口占比近50%,产业链规模在10亿元以上,区位特色和产业优势明显。另外,庆阳的紫苏籽、紫苏油等初级农产品原料和初级加工农产品近40%经天津港、大连港出口至日韩等国,相较胡麻等甘肃优势特色油料作物的大比重进口而言,紫苏属于难得的出口优势农产品。三是增收效益明显。紫苏比传统复种糜子、豆类增收500元/亩以上,而且相对省时、省工,从种到收只有90天左右,属于短平快项目,因此农民种植意愿强,种植大户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加之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使紫苏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
(三)管理简便,开发前景广阔。一是紫苏适应生长范围广、生物量大,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沙质壤上、黄壤土、黏壤土均可生长,还具有喜高温、耐低温、耐旱涝、耐瘠薄等特点,在庆阳8县区均可种植,特别适宜在山地、林地和房前屋后、沟边地头、果树幼林下栽种,与其它油料作物相比优势明显。二是紫苏再生能力强,生长期可长可短,既适宜春季采用种子播种,也可在夏季育苗移栽;既可作蔬菜食用,边采收边生长,使生长期缩短至几天或几周,也可以收获紫苏籽为目的将生长期拉长,与其它油料和粮食作物相比,其种植时节、种植规模、种植模式可适当进行人为调整。三是紫苏抗性强,病虫害很少发生,整个生长期不用施用农药,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紫苏也能在干旱无灌溉条件和种子缺乏以及前茬作物尚未收获或前茬作物收获后免耕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比较省事、省力,有利于节省机耕费用和农药投入。四是紫苏产量一般在 100~120 公斤/亩,以当前市场价格30~40元/公斤计算,紫苏种植收入为3000~4500元/亩,扣除生产成本400元/亩,年纯收入达2600~4100元/亩, 经济效益是单作玉米的1.5倍、小麦的2~3倍,如果再能进行产品深加工和副产物加工增值,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三、庆阳紫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种苗繁育滞后,品种过于单一。由于没有统一的种子种苗繁育机构,农户普遍采用自留种子连年种植,或通过自由市场购买来路不明的种子,种性质量和出芽率难以保障。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农村选用的紫苏种子基本都是本地油用黑荏,早熟耐干旱、矮秆抗倒伏和茬后复种型品种相对稀缺,品种引进、改良、选育和提纯复壮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种性退化严重,影响紫苏产业整体效益。目前,春季种植紫苏基本都采用种子直播,种子选择、播种形式、播种深度等缺乏技术指导和统一标准,随意性很大,出苗率难以保障,如遇干旱,甚至会出现“绝苗”问题。特别是当前麦后复种紫苏基本都采用春季种植的大田间除苗,如果出现大田缺苗就会导致复种时无苗移栽,大田“弱苗”也会影响移栽成活率,有的即使勉强移栽成活,还大都要经历10-15天漫长的缓苗期,严重制约紫苏的生长量和收成。
(二)机械化程度低,管理比较粗放。由于种植地块多分
布在塬边、川台或山坡,且极为分散,所以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加之播种、移栽、收获等配套装备缺乏,紫苏生产全程基本以手工作业为主,效率低且产量质量难以保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紫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种植方面,主要以人工撒种或耧播为主要形式,由于紫苏籽粒小(千粒质量仅 3.1~4.9克),下种深度和精量化播种难以把控,生产效率低、种子浪费严重,且出苗率难以保证。同时,为了应对春季干旱少雨、紫苏出苗率不高的问题,农民往往在春季直播时会过量下种,不仅浪费种子,而且出苗后间苗、定苗费时费工且劳动强度较大,是紫苏大面积种植面临的主要问题。育苗和移栽方面,设施育苗和专业化育苗基本空白,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且数量往往也得不到保障;移栽环节的挖穴、分苗、埋土、浇定苗水等工序基本都用人工完成,投劳多,效率低,制约了紫苏种植面积特别是麦后移栽的规模化发展。收获方面,主要以人工镰割为主,由于紫苏颖壳抱合力小,成熟收获期间落粒严重,有些品系落粒率达到50%以上。为此,农民往往在紫苏未完全成熟前进行收割,不仅严重降低了产量而且还影响收获速度,不利于大面积栽培。
(三)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与日本、韩国等国相比,
我国紫苏的开发利用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限于植物生理、营养保健方面的研究,对茎叶有效成分和紫苏籽油组分的分析测定也大多是针对某一种或几种成分进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全产业链的产品开发和利用研究,加工设备和精制技术均有待提高。这些短板弱项在我市同样存在。目前,全市紫苏大多以紫苏子原材料形式直接外销,部分农户将紫苏子经简单机械压榨制成食用保健油销售,或作为添加物与淀粉等主料配制生产特色小吃,通过电商、超市和特产店零售。即使目前全市专业化从事紫苏加工的2家企业,也主要是将紫苏食用油、脱皮紫苏子按照客户要求包装成不同规格进行出口或内销,基本属于初加工水平,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农户能力较弱,生产效益不高,市场开发能力差,难以形成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格局,紫苏的药用医用、美容保健等价值还没有开发出来,紫苏茎叶、紫苏粕等副产物加工增值技术研究和应用基本空白,产品加工增值空间非常巨大。科技型紫苏产品研发、加工企业数量少、层次低、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制约我市紫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扶持引导不够,联农带农机制不完善。虽然庆阳紫苏种植面积较大,规模优势相对比较明显,但受传统观念影响,紫苏一直被当作“小众”经济作物,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缺乏政府支持和引导,紫苏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缺乏经营主体带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紫苏生产、加工、销售等平台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畅,销售渠道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联农带农机制不明显;庆阳紫苏尚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高。
四、对庆阳紫苏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新品种引进繁育推广。一是建议市县两级将紫苏产业列入科技专项,以抗病、高产和优质为目标,重视遗传资源材料的引进、筛选与创制,引导涉农高校院所在收集野生紫苏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农作物育种新理论、新技术,研究紫苏的生长特点、高产性状变异与遗传规律和生理生化基础,开展分子生物学及特殊性状标记、遗传改良、基因定位鉴定分析,加强紫苏种子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基础材料研究;支持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引导扶持科研人员利用DNA导入、组织培养等技术,并结合遗传力、配合力等遗传参数的统计分析,开展紫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选育一批具有稳定遗传性状、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紫苏新品系。二是在环县、镇原、庆城等山地较多的乡镇,充分利用其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扶持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种质资源圃、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产业示范园,利用山坡、丘陵等不良和废弃耕地,从播收机械化、生产标准化以及病虫害防治和肥料添加等多维度,对富含α-亚麻酸、丰产、栽培性状优良的紫苏品种进行扩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立集种子种苗研发、基地建设、贮存加工、检测销售和质量追溯为一体的现代紫苏产业园,集聚科技资源,加大技术攻关和良种推广力度,彻底改变种子种苗自繁自育的落后方式,解决种子种苗混杂和质量不高的问题;研究解决在退耕还林保护区红线内开荒育苗等问题,实现既保护生态又降低种植成本的目标。三是建议在小麦和冬油菜种植集中区,适度发展紫苏设施育苗基地,鼓励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水肥一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现代化、企业化的组织模式发展设施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做到麦后移栽紫苏全根定植、无需缓苗、健壮生长和大面积推广,并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以及“谁供苗谁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的管理办法,促进联农带农机制建立、“政产学研用”结合和紫苏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鼓励支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一是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兼并重组、综合服务、“内培外引”等,培强做大一批产业链条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带动示范作用强、品牌优势明显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基地、企业和产业联动发展。二是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以紫苏籽粒为原料,研究热榨、冷榨、亚临界提取、二氧化碳萃取法、超声波辅助法等多种工艺对紫苏油提取率、α-亚麻酸含量、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建立紫苏籽油浓缩精制生产线,开发紫苏油和胶囊等新产品。三是支持副产物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紫苏叶为原料提取可用于食品防腐的不同纯度迷迭香酸以及花青素和精油产品,采用集成联动植提工艺,从紫苏秸秆中提取迷迭香酸和精油;建立紫苏油粕的蛋白提取工艺和低聚肽生物酶解和富集工艺,以提取后的残渣为原料,添加相关辅料,制备食用菌培养基、有机肥料等相关产品。
(三)倾力打造高水平链式集群。一是坚持把紫苏产业作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按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措施,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支撑、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保障,调动群众发展紫苏产业积极性,加快形成市县乡村上下联动、政产学研有机结合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紫苏产业发展良好氛围。二是以作业机械化、管控智能化、质量标准化为目标,以创新引领和科技助推为动力,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思路,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标准、高质量地打造一批优质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影响和带动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广大群众积极投入产业发展,迅速扩大紫苏种植规模、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围绕打造高标准紫苏产业园区,吸引研发、仓储、物流、信息等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在加工环节上实现不同层次的上下游衔接,支持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自身的标准化原料种植基地,并借助基地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型产业,鼓励企业向农户注资、农户向农民合作社和企业注资,或者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大力推行“订单种植”,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形成相互融合的抱团发展格局,从而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降低融合发展的外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