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技厅关于依靠科技创新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立足当前、应对危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也是面向未来、着眼长远、支撑和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应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我省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我省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就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把保增长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扩内需稳外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部需求继续萎缩,出口增速下降是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场对传统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有所减弱,但对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就业机会多的优势,是当前刺激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提高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促进我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努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区差距还不是很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潮流,以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我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未来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打下基础。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下更大功夫。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应当促进发展、培育壮大。我省新兴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等已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新兴产业规模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2、总体目标。2010年-2015年,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平台,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基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和措施
1、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工作战略研究和总体部署。
加强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工作的战略研究,掌握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基础,深入分析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为我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工作提供依据。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全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重点,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具备良好基础的产业率先取得突破。新能源领域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业装备制造及配套技术开发为重点,节能环保领域以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与产品开发为重点,新材料领域以电池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亟需的高纯材料、功能材料开发等为重点,新医药领域以人和动物用新型疫苗及诊断试剂、中(藏)药新药研发为重点,生物育种领域以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航天育种为重点,电子信息领域以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芯片制造、半导体照明、通讯电缆、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大科技研发攻关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规划和产业布局,选择我省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与国家整体战略、产业战略以及产业布局相协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 2010年-2015年,培育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省级产业技术=新战略联盟,3个以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每年新增3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15个以上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个以上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个以上国家级自主创新产品。把握国家科技计划布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的机遇,积极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力争每年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争取科技经费超过2000万元,提高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提高产业科技竞争能力。
根据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在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专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引导和促进各种科技创新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和倾斜。省级科技支撑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创新引导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2010年-2015年每年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科技经费不低于20%。
创新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加强新兴产业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工作,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顶层设计,在新兴产业领域试行重大科技项目公开招标制度。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点组织30项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省级科技计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自主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尽快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竞争能力,引领、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平台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一是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医药、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的转制院所、重点企业组建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署开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沿研究,储备一批科技成果。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链,组建1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已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在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等产业组建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四是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电子信息产业组建5个孵化器及中试基地,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五是进一步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的大型仪器、科技文献、自然资源等平台科技资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条件保障。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5、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充分发挥兰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科技园,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兰州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白银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金昌国家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天水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酒泉国家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风电装备、电子信息等行业,建设形成一批产业规模、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先进水平的制造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推进节能环保、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在节能环保、生物育种领域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我省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6、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养,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专项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建设5个结构合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把科技人才的培养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考核验收的重要指标,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发现、培养和集聚一大批高素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提供人才保障。
7、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一是充分发挥部省会商机制的作用。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甘肃省、科技部部省工作会商会议议题,通过部省会商合作,努力实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需求与国家科技发展整体战略的有效对接,推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充分发挥省院、省校合作平台作用。落实甘肃省与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甘肃省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鼓励我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的科技合作,实施好“科技支甘工程”等科技合作项目,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攻关、科技人才培养,支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有重点、多层次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大学走出去,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加强政府间和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对外科技合作的层次,促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8、创新科技管理的体制与机制,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
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在发展中创新科技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更紧密结合。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工作的部门协调,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环境,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自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三是探索建立科技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要加强信息沟通,深化科技与金融合作。四是深入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科技难题,深入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工作,协助企业进行技术难题攻关和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保障。五是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的服务协调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能够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不仅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大显身手,更能为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繁荣提供持续动力。因此,做好新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工作是现实的战略需要。全省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根据本意见的精神,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结合各自的科技、人才、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制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以及近期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纳入科技发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