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1〕60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庆阳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建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重点产业振兴,提升民生科技,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撑庆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找准科技发展的突破点,把科学技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各个领域。
2、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后劲。要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庆阳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矛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政府宏观导向作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各方力量,争取在一些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4、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人才为先,大胆培养、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善于吸收利用一切优秀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施科技优先发展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部分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省内先进行列,优势领域技术跻身国内先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为初步建成创新型庆阳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以15%的速度递增;专利申请量逐年以20%的速度递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6件,万人研发人员达到20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以上。培育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国家自主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企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R&D)投入的比重达到50%。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到50%以上。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加快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以石油钻采、煤机制造维修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100项新兴产业培育项目,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以上。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七个百万工程”和五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开展粮食作物、油料、苹果、蔬菜、肉牛、绒山羊、生猪等七大类新品种选育等农业科技攻关,加大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以乳制品、果品、肉类产品和蔬菜加工为主,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在科技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构建一批基层科技机构,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苹果生产基地,强化蔬菜、畜牧、苹果、黄花菜、食用菌等名、优、特新品种新技术引种、推广和示范,支撑特色产业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能力。到2015年,引进省级以上新品种100个,推广省级以上新技术50项。培育20户市级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打造30个省级知名品牌,培养新型农民技术人员1万名。动植物良种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围绕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以石油、煤炭、农业机械等领域为重点,扶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千人百团”科技行动,建立科技特派员、特聘员和联络员制度。大力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活动,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到2015年,转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大创新型成果20项,实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链式开发及综合利用、数控技术利用、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利用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项,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开发省级名牌产品30个,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及社会发展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人员素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四)实施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突破。围绕石化、煤炭开发、建材、食品等行业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加大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针对“五节一循环”(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产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组织攻关,以节约型科技企业、园区建设和九城同创活动为载体,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废水、废气、废固弃物的减排,组织科技攻关,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到2015年,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2.3%。
(五)加强民生科技攻关。加大对自主研发的先进医疗技术设备、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骨干制药企业研发新产品,培育中药大品种,打造陇药产业。在优生优育与生殖健康、地方病综合防治、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常见慢性病综合防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化培训等方面,推广应用50项农村卫生实用新技术。在食品安全、“三生”(生物、生态和生活)等公共安全、灾害防治与救援、环保、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沼气灶、沼气照明、沼气养畜种菜、太阳能房、太阳能照明、太阳能农田杀虫等技术,实施马莲河苦咸水淡化、农村饮水安全检测、标准化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民生项目,使科技成果惠及全民。
(六)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省级产业基地申报和农业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建设步伐,增强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机制,形成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自主创新,支持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推广服务网络,建立绿色、无公害苹果出口创汇、优质肉牛高效生产、无公害小杂粮高效生产等16个市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活动,以长(庆桥)环(县)线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畜、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地全膜玉米”的产业发展布局,每年引进推广玉米双垄沟播种植、优质高效设施瓜菜、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肉牛、商品猪、绒山羊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品种20种,先进技术10项,培育4000 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大规模、大面积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品种与技术集成示范,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七)加快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评价、技术转化交易、创新驿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促进机构建设,发挥《庆阳科技》、《科技信息》等科技期刊载体作用,构筑区域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体系。强化技术市场、技术经纪、技术争议仲裁、创业服务咨询、民间行业协会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规范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
(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提升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对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能够产生直接作用的重点项目,力争早出成果,早见成效。
1、良种优质化专项:研究转基因、胚胎工程和规模化育种等技术,培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的大宗农作物新品种。
2、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加强大宗粮油产品、小杂粮产品、畜禽产品、优势特色果蔬和农林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材料,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3、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及煤化工专项:重点突破煤矿千米深井安全开采、煤层气开发与利用、高灰熔点煤气化和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发展煤化工产品。
4、石化产业延伸开发专项:重点突破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石油化工等,进行主产品和副产品的深度和综合加工,以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导,加大石化产业延伸开发力度。
5、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专项:重点围绕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制开发新型高效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功能食品、药用生物资源、动物饲料及生物添加剂,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生物种业、生物食品和微生物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
6、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开展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实验研究示范,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开展杂交、胚胎移植等技术研究,通过集成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综合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规模化养殖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处置技术、安全农产品的污染物质源头控制技术、生物能太阳能为主的农村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建立生态优良、产品安全、生产清洁、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
7、庆阳北部丘陵沟壑生态恢复与重建科技示范专项:集成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发展干旱区优良种植材料选繁技术及流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干旱区荒漠化旱作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荒漠化草场治理技术和“大穴—高杆—深埋—围栏”四位一体的治沙造林技术,健全系统营造旱地农田防护林的技术体系,建立以水土流失综合控制技术、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技术、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为重点的科技示范区。
8、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农业方面重点开展旱作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推广作物抗旱剂和高分子吸水剂应用技术。工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解决跨越式发展水资源的瓶颈制约。
9、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保障专项: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诊断技术、介入治疗技术研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生物安全及新型诊断、检测试剂的研究。推广应用食品安全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推广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和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等,提升民生科技服务水平。
10、庆阳市“村村通”科技信息平台示范点建设专项:依托省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平台,建设庆阳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形成省市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资源信息汇聚地、成果技术集中展示交易区,建成 “县有中心、乡有课堂、村有站点”的远程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网络,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为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供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工作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总负责,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具体参与,共同落实。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我市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制定推进措施,细化工作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要建立健全工作考核监督机制,每年对科技支撑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切实增加科技投入,使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县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2%以上,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以0.12%的速度递增;要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落实国家、省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的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发展,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以0.1%的速度递增,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围绕政策做大扶持。认真落实《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甘肃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甘政发〔2006〕27号)和《庆阳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方案》(庆政发[2010]号文件)等有关法规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健全技术市场、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等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措施。切实加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科级领军人才,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四)强化基础提升服务。认真落实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投入、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和职能发挥作为一票否决指标纳入县(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进行年度考核。加强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数据库,重点建设多媒体远程诊断系统;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建设服务于产业的农业科技传播站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载体,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速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构建政府组织推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基层科技新格局。
(2011年庆阳市人民政府以庆政发 〔2011〕128号文件发布)
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1〕60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庆阳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建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重点产业振兴,提升民生科技,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撑庆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找准科技发展的突破点,把科学技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各个领域。
2、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后劲。要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庆阳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矛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政府宏观导向作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各方力量,争取在一些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4、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人才为先,大胆培养、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善于吸收利用一切优秀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施科技优先发展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部分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省内先进行列,优势领域技术跻身国内先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为初步建成创新型庆阳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以15%的速度递增;专利申请量逐年以20%的速度递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6件,万人研发人员达到20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以上。培育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国家自主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企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R&D)投入的比重达到50%。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到50%以上。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加快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以石油钻采、煤机制造维修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100项新兴产业培育项目,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以上。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七个百万工程”和五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开展粮食作物、油料、苹果、蔬菜、肉牛、绒山羊、生猪等七大类新品种选育等农业科技攻关,加大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以乳制品、果品、肉类产品和蔬菜加工为主,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在科技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构建一批基层科技机构,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苹果生产基地,强化蔬菜、畜牧、苹果、黄花菜、食用菌等名、优、特新品种新技术引种、推广和示范,支撑特色产业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能力。到2015年,引进省级以上新品种100个,推广省级以上新技术50项。培育20户市级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打造30个省级知名品牌,培养新型农民技术人员1万名。动植物良种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围绕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以石油、煤炭、农业机械等领域为重点,扶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千人百团”科技行动,建立科技特派员、特聘员和联络员制度。大力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活动,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到2015年,转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大创新型成果20项,实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链式开发及综合利用、数控技术利用、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利用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项,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开发省级名牌产品30个,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及社会发展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人员素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四)实施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突破。围绕石化、煤炭开发、建材、食品等行业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加大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针对“五节一循环”(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产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组织攻关,以节约型科技企业、园区建设和九城同创活动为载体,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废水、废气、废固弃物的减排,组织科技攻关,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到2015年,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2.3%。
(五)加强民生科技攻关。加大对自主研发的先进医疗技术设备、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骨干制药企业研发新产品,培育中药大品种,打造陇药产业。在优生优育与生殖健康、地方病综合防治、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常见慢性病综合防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化培训等方面,推广应用50项农村卫生实用新技术。在食品安全、“三生”(生物、生态和生活)等公共安全、灾害防治与救援、环保、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沼气灶、沼气照明、沼气养畜种菜、太阳能房、太阳能照明、太阳能农田杀虫等技术,实施马莲河苦咸水淡化、农村饮水安全检测、标准化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民生项目,使科技成果惠及全民。
(六)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省级产业基地申报和农业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建设步伐,增强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机制,形成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自主创新,支持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推广服务网络,建立绿色、无公害苹果出口创汇、优质肉牛高效生产、无公害小杂粮高效生产等16个市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活动,以长(庆桥)环(县)线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畜、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地全膜玉米”的产业发展布局,每年引进推广玉米双垄沟播种植、优质高效设施瓜菜、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肉牛、商品猪、绒山羊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品种20种,先进技术10项,培育4000 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大规模、大面积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品种与技术集成示范,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七)加快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评价、技术转化交易、创新驿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促进机构建设,发挥《庆阳科技》、《科技信息》等科技期刊载体作用,构筑区域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体系。强化技术市场、技术经纪、技术争议仲裁、创业服务咨询、民间行业协会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规范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
(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提升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对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能够产生直接作用的重点项目,力争早出成果,早见成效。
1、良种优质化专项:研究转基因、胚胎工程和规模化育种等技术,培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的大宗农作物新品种。
2、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加强大宗粮油产品、小杂粮产品、畜禽产品、优势特色果蔬和农林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材料,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3、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及煤化工专项:重点突破煤矿千米深井安全开采、煤层气开发与利用、高灰熔点煤气化和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发展煤化工产品。
4、石化产业延伸开发专项:重点突破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石油化工等,进行主产品和副产品的深度和综合加工,以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导,加大石化产业延伸开发力度。
5、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专项:重点围绕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制开发新型高效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功能食品、药用生物资源、动物饲料及生物添加剂,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生物种业、生物食品和微生物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
6、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开展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实验研究示范,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开展杂交、胚胎移植等技术研究,通过集成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综合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规模化养殖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处置技术、安全农产品的污染物质源头控制技术、生物能太阳能为主的农村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建立生态优良、产品安全、生产清洁、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
7、庆阳北部丘陵沟壑生态恢复与重建科技示范专项:集成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发展干旱区优良种植材料选繁技术及流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干旱区荒漠化旱作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荒漠化草场治理技术和“大穴—高杆—深埋—围栏”四位一体的治沙造林技术,健全系统营造旱地农田防护林的技术体系,建立以水土流失综合控制技术、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技术、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为重点的科技示范区。
8、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农业方面重点开展旱作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推广作物抗旱剂和高分子吸水剂应用技术。工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解决跨越式发展水资源的瓶颈制约。
9、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保障专项: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诊断技术、介入治疗技术研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生物安全及新型诊断、检测试剂的研究。推广应用食品安全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推广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和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等,提升民生科技服务水平。
10、庆阳市“村村通”科技信息平台示范点建设专项:依托省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平台,建设庆阳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形成省市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资源信息汇聚地、成果技术集中展示交易区,建成 “县有中心、乡有课堂、村有站点”的远程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网络,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为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供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工作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总负责,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具体参与,共同落实。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我市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制定推进措施,细化工作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要建立健全工作考核监督机制,每年对科技支撑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切实增加科技投入,使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县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2%以上,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以0.12%的速度递增;要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落实国家、省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的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发展,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以0.1%的速度递增,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围绕政策做大扶持。认真落实《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甘肃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甘政发〔2006〕27号)和《庆阳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方案》(庆政发[2010]号文件)等有关法规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健全技术市场、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等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措施。切实加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科级领军人才,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四)强化基础提升服务。认真落实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投入、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和职能发挥作为一票否决指标纳入县(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进行年度考核。加强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数据库,重点建设多媒体远程诊断系统;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建设服务于产业的农业科技传播站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载体,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速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构建政府组织推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基层科技新格局。
(2011年庆阳市人民政府以庆政发 〔2011〕128号文件发布)
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甘政发〔2011〕60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庆阳为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建立完善政策体系,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重点产业振兴,提升民生科技,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撑庆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技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找准科技发展的突破点,把科学技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贯穿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各个领域。
2、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后劲。要着眼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庆阳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深层次矛盾,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政府宏观导向作用,有效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各方力量,争取在一些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4、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人才为先,大胆培养、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善于吸收利用一切优秀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实施科技优先发展战略,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部分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入省内先进行列,优势领域技术跻身国内先进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以上,为初步建成创新型庆阳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实现新突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以15%的速度递增;专利申请量逐年以20%的速度递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6件,万人研发人员达到20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其中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以上。培育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国家自主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企业研究开发(R&D)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R&D)投入的比重达到50%。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到50%以上。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加快培育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以石油钻采、煤机制造维修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实施100项新兴产业培育项目,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以上。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七个百万工程”和五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开展粮食作物、油料、苹果、蔬菜、肉牛、绒山羊、生猪等七大类新品种选育等农业科技攻关,加大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以乳制品、果品、肉类产品和蔬菜加工为主,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在科技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构建一批基层科技机构,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苹果生产基地,强化蔬菜、畜牧、苹果、黄花菜、食用菌等名、优、特新品种新技术引种、推广和示范,支撑特色产业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能力。到2015年,引进省级以上新品种100个,推广省级以上新技术50项。培育20户市级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打造30个省级知名品牌,培养新型农民技术人员1万名。动植物良种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围绕全市工业集中区建设,以石油、煤炭、农业机械等领域为重点,扶持企业独立建立或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千人百团”科技行动,建立科技特派员、特聘员和联络员制度。大力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示范活动,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到2015年,转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大创新型成果20项,实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链式开发及综合利用、数控技术利用、精细化工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利用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项,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开发省级名牌产品30个,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基本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及社会发展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人员素质、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
(四)实施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突破。围绕石化、煤炭开发、建材、食品等行业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加大对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针对“五节一循环”(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产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组织攻关,以节约型科技企业、园区建设和九城同创活动为载体,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废水、废气、废固弃物的减排,组织科技攻关,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到2015年,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2.3%。
(五)加强民生科技攻关。加大对自主研发的先进医疗技术设备、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成熟技术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骨干制药企业研发新产品,培育中药大品种,打造陇药产业。在优生优育与生殖健康、地方病综合防治、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常见慢性病综合防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临床检验技术规范化培训等方面,推广应用50项农村卫生实用新技术。在食品安全、“三生”(生物、生态和生活)等公共安全、灾害防治与救援、环保、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大力推广沼气灶、沼气照明、沼气养畜种菜、太阳能房、太阳能照明、太阳能农田杀虫等技术,实施马莲河苦咸水淡化、农村饮水安全检测、标准化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等民生项目,使科技成果惠及全民。
(六)加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国家、省级产业基地申报和农业科技园、民营科技园建设步伐,增强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机制,形成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自主创新,支持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推广服务网络,建立绿色、无公害苹果出口创汇、优质肉牛高效生产、无公害小杂粮高效生产等16个市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活动,以长(庆桥)环(县)线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山区草畜、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山地全膜玉米”的产业发展布局,每年引进推广玉米双垄沟播种植、优质高效设施瓜菜、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肉牛、商品猪、绒山羊养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品种20种,先进技术10项,培育4000 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大规模、大面积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品种与技术集成示范,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七)加快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加速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评价、技术转化交易、创新驿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促进机构建设,发挥《庆阳科技》、《科技信息》等科技期刊载体作用,构筑区域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体系。强化技术市场、技术经纪、技术争议仲裁、创业服务咨询、民间行业协会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建立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科技中介组织。加强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规范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
(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提升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对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能够产生直接作用的重点项目,力争早出成果,早见成效。
1、良种优质化专项:研究转基因、胚胎工程和规模化育种等技术,培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的大宗农作物新品种。
2、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加强大宗粮油产品、小杂粮产品、畜禽产品、优势特色果蔬和农林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和材料,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3、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及煤化工专项:重点突破煤矿千米深井安全开采、煤层气开发与利用、高灰熔点煤气化和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发展煤化工产品。
4、石化产业延伸开发专项:重点突破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石油化工等,进行主产品和副产品的深度和综合加工,以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导,加大石化产业延伸开发力度。
5、生物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专项:重点围绕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制开发新型高效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功能食品、药用生物资源、动物饲料及生物添加剂,培育具有我市特色的生物种业、生物食品和微生物等农业生物技术产业。
6、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专项:开展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实验研究示范,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开展杂交、胚胎移植等技术研究,通过集成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综合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规模化养殖和生活废弃物综合处置技术、安全农产品的污染物质源头控制技术、生物能太阳能为主的农村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建立生态优良、产品安全、生产清洁、环境优美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
7、庆阳北部丘陵沟壑生态恢复与重建科技示范专项:集成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发展干旱区优良种植材料选繁技术及流沙地综合治理技术、干旱区荒漠化旱作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荒漠化草场治理技术和“大穴—高杆—深埋—围栏”四位一体的治沙造林技术,健全系统营造旱地农田防护林的技术体系,建立以水土流失综合控制技术、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技术、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为重点的科技示范区。
8、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农业方面重点开展旱作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农业高效用水、节水、雨水利用、旱地水肥优化利用与调控、污水净化利用等节水技术,推广作物抗旱剂和高分子吸水剂应用技术。工业方面重点研究开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解决跨越式发展水资源的瓶颈制约。
9、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保障专项: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致病机理和临床诊断技术、介入治疗技术研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生物安全及新型诊断、检测试剂的研究。推广应用食品安全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推广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和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等,提升民生科技服务水平。
10、庆阳市“村村通”科技信息平台示范点建设专项:依托省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平台,建设庆阳市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形成省市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资源信息汇聚地、成果技术集中展示交易区,建成 “县有中心、乡有课堂、村有站点”的远程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网络,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为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供保障。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工作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总负责,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具体参与,共同落实。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围绕我市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制定推进措施,细化工作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动落实的强大合力。要建立健全工作考核监督机制,每年对科技支撑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切实增加科技投入,使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县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达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2%以上,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以0.12%的速度递增;要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落实国家、省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技工作的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发展,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以0.1%的速度递增,为科技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围绕政策做大扶持。认真落实《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甘肃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甘政发〔2006〕27号)和《庆阳市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方案》(庆政发[2010]号文件)等有关法规及其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健全技术市场、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等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措施。切实加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科级领军人才,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四)强化基础提升服务。认真落实县(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投入、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建设和职能发挥作为一票否决指标纳入县(区)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进行年度考核。加强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数据库,重点建设多媒体远程诊断系统;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建设服务于产业的农业科技传播站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工作站等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载体,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速现代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性的特色支柱产业,有效带动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管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构建政府组织推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基层科技新格局。
(2011年庆阳市人民政府以庆政发 〔2011〕128号文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