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 深度合作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中、省驻庆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动院地院企深度合作,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院地院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全市与80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已实施合作项目130多项,引进新品种、新技术470多项,为我市培养技术人才260多人。逐步探索出科技顾问型、项目带动型、技术依托型、示范辐射型、智力补充型等多种科技合作形式,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从总体上看,院地院企合作的范围较窄,层次不高,深度和广度不够。主要是农业产业合作的多,工业产业合作的少;一般性技术应用合作的多,关键性技术和高新技术研发合作的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地方和企业深度合作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院地院企合作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契机,进一步引导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实体,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广泛进行技术合作,全面建立新型科技合作运行机制,深度开展技术、信息、人才、资金等服务,加大产学研用工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从产业源头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一区四园、一线八域”快速转型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总体思路:以企业、科研事业单位、经济实体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关键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一区四园、一线八域”发展战略和“3341”项目工程,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确定路径,凝聚力量,创新模式,深入开展产学研用技术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地推动科技合作向有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加快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以企业、科研事业单位、经济实体为主体的科技合作运行机制,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各类经济实体的研发投入占经营性收入的比例达到1%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企业总数的80%以上,培育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建立9个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石油、煤炭、机械装备、中医药、苹果、肉牛、肉绒羊、生猪及蔬菜等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各1个)、5-10个产学研用示范基地,每年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0项,促使2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所有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和经济实体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有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品牌产品开发,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三、突出重点,开展关键技术合作
(一)加强农业技术合作,推进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围绕草畜、苹果、瓜菜等特色产业,重点在农业新品种培育、新材料应用、集成技术应用、设施规模化生产、高效安全生产、绿色标准化生产、保鲜贮藏、精深加工、生物技术利用等领域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快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步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加强工业技术合作,培育现代科技型企业。围绕首位产业发展,重点在装备制造、煤炭生产及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链延伸、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利用、电子信息、数字设计、数字化管理、生物工程、循环经济发展等领域进行技术合作,支持建立现代科技型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强民生科教合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重点在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公众健康、重大疾病防控、新医药研发、食品安全、饮水安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领域进行技术合作,攻克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切实解决民众关切的问题。
(四)加强生态技术合作,建设宜居生态环境。重点在造林绿化苗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困难立地旱作防护林营造、荒漠化综合治理,子午岭森林抚育经营、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节水灌溉、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污染环境修复等领域进行技术合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四、采取有效形式,推进院地院企深度合作
(一)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深度合作效果。在工业方面,组织市内企业、科研事业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增强合作效果。支持企业、科研事业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共同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和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O年,建成石油、煤炭、机械装备、中医药等4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院企合作新的运行机制;在农业方面,组织弓I导科研事业单位、种植养殖大户及农业经济实体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集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围绕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的各个支点,开展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力争到2020年,建成苹果、肉牛、肉绒羊、生猪及蔬菜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特色产业技术集成应用全覆盖,有效促进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过渡;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组织相关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拓宽合作内容,提高合作质量,为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实施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合作机制。项目是发展的载体,也是院地院企深度合作的平台。要重点组织实施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石化产业延伸开发、生物技术利用及产业化、动植物良种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董志塬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建设、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等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依靠项目建立合作平台,拓宽合作渠道,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三)共建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企业、科研事业单位为主体,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搭台、科研院所配合等形式,共建一批研发基地、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共享优势资源,共同提升发展水平,推动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企业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立研发平台达到3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庆阳建立研发中心达到2个,联合实施各类科研项目达到50项。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来庆阳设立研发机构,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切实解决我市产业关键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突出问题。
(四)联建产业实体,实现互惠互利。动员市内企业发挥场地、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力量,联合创办产业实体或股份公司,建立实习、培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大型企业在庆阳投资建设,鼓励市外企业与市内企业联合建办延伸产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机制。为进一步推动院地院企深度合作,市上成立庆阳市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科技合作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市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委、农牧局、林业局、水务局、环保局、卫生局、教育局、国土局、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旅游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制定合作方案,协调落实各项任务。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科技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要把科技合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定期检查督促,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同时,实行目标管理,进行年度考核,确保合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寻找技术难题,加强对接工作。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组织力量,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各产业、各企业、各个经济实体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梳理发展路径,凝练合作项目,制定院地院企合作实施方案。市工信委牵头,科技局配合,邀请专家参加,对全市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组织企业人员带技术、带问题及项目到有关院校进行对接,签订工业技术合作协议,启动实施工业合作项目;市农牧局牵头,科技局配合,邀请专家参加,对全市农业产业及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制约因素,筛选技术项目,与科研院校进行对接,签订农业技术合作协议,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市水务局、林业局、环保局、卫生局、教育局、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旅游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都要依照各自职能,邀请专家参加,对相关产业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技术项目,进行洽谈对接,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市科技局每年组织一次技术推介会、一次项目洽谈会,发布一次庆阳市经济技术指南,为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实体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牵线搭桥,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政府是推进院地院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要进_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弓l领产学研用结合工作。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为科技合作提供经费支持。市财政设立500万元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用于中间试验、联合创建研发机构和培养人才等资金补助。金融、信贷部门也要设立科技保险引导资金或参股资本金,参与重大合作项目建设。
(四)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市内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同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凡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市科技局给予项目配套经费支持;对采取委托开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共同实施关键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市科技局给予项目经费支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在庆阳建立研发机构,凡在庆阳建立研发机构或培训基地的,市财政给予资金扶持,所需建设用地优先给予安排;对合作研发的新产品列入国家发布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市财政优先安排采购自主创新产品预算。
(五)加大宣传舆论,营造合作氛围。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广泛报道院地院企合作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为全面推进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3年4月7日庆阳市人民政府以庆政发〔2013〕35号文件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