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庆阳科技4期
P. 6

强 科 技
                                                                                                        Qiang   ke  ji










                             专家热议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改革


                                      ——破“四唯”后新标如何立得更好






                   科研人员对科研评价改革政策的知晓度超过                          进入新时代,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卡脖子”

            90%,对科技评价导向的认可度达到 95.6%,对破“四唯” 技术,我国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2018 年以来,一系
            等举措的认可度也达到 80%……9 月 10 日,在 2023 浦                   列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鲜明
            江创新论坛“创新体系与科技评价”主题论坛上,科技                            指向的人才评价改革新政密集出台。2018 年,中办和国
            部副秘书长贺德方用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国科技评价改革                            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取得的成效,“我们连续 5 年对科技评价改革进行跟踪                          的意见》,这份被称为“三评”改革的文件,拉开了新
            监测,随着科技评价改革及其推进举措的不断落实,建                            时代全面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序幕。潘教峰说,2018 年
            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取得广泛共识, 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先后颁发多项政策,特别是“三评”
            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研评价体系建设取得积极                            文件和清理“四唯”专项,科技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
            进展。”                                                工作。

                 定性还是定量因时而动“人才评价伴随着我国科技                             “硬骨头”和新问题怎么系统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入
            改革的历程不断发展,且不同的阶段对人才采取不同的                            推进,问题又接踵而至,破了“四唯”之后,新标怎么
            评价方法。”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                            立得住又推得开?“我们在强调破‘四唯’的同时,又
            峰举例说,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我国的人才评价是定                        出现了四个不到位的问题。”潘教峰坦言,即破“四唯”
            性评价,出现了标准不明确也不够客观等问题,当时科                            后立新标不到位、评价方式创新不到位、资源配置改革
            研人员希望以定量化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20                           评价不到位、用人单位评价制度建设不到位。在此背景
            世纪 90 年代后,我国科技界引进国际定量的评价方法,                         下,2022 年 11 月,科技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

            其中耳熟能详的是,将 SCI 论文指标作为评价学者科研                         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这个方案很
            成果的定量标准,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后来,便出现                            有特点,强调问题导向和实用导向。把人才进行分类,
            了国内高校、科研机构普遍使用 SCI 论文的数量、被引                         以解决问题、确定目标为导向推进改革,是一次非常有
            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等,作为绩效考核、职称                            意义、有价值的尝试。”潘教峰说,我国人才评价随着
            评定、科研奖励、学位授予乃至学科评估的核心指标。                            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探索。如今,我国科技评价
                                                                对象覆盖了政策、计划、项目、成果等科研活动和科研
                                                                管理活动的全链条,多层次、多元化评价力量初步形成,
                                                                评价结果也在不断强化,评价能力持续提升。不过,贺
                                                                德方提醒,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科技评价还面

                                                                临很多挑战,既有长期没能有效解决的“硬骨头”,也
                                                                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比如,科技评价体系统筹不
                                                                够、联动性不足,对科技评价破立并举的要求没有完全
                                                                落实到位,政府评机构、机构评人才的传递导向未完全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